当前位置:小说> 书库> 最后一毫米

最后一毫米

来源:网络

状态:已完结

作者:静静的延河

主角:

微信阅读


精彩内容阅读

还是脱口而出,简单直接,没有一个多余字的说话方式是我们这个行业的另一个显著特征,你只需要回答问题本身,除此之外,不进行任何延伸和扩展。

“使用地点,距离莫斯科市中心多远?”

又是一个问题,更难以回答。

我稍微想了几秒钟,所有涉及数字的地方都必须仔细再仔细,哪怕是一个小数点的错误,都是不被允许的。

“62千米”

我很肯定的回答。

提问暂时中止了,在这个短暂的沉默期里,我很安静地坐着,心理没有任何波澜,就好像温和春日里,午后阳光照射下的弯弯小溪。

写到这里,有必要加以补充,那就是我们这一行的入门基本功就是所谓的“静”,这个字看似简单,但其实是对人性的巨大挑战。

必须杜绝人类与生俱来的最大本性,好奇心。

一旦你对任何事都没有了好奇心,那么,心理学中的大部分提问和挑动情绪的技巧,对于你就基本无效。

沉默了足足三分钟,小会议室中除了我们几人均匀的呼吸声外,几乎听不到任何声音。

“谈谈B200系统,它的载波是多少?”

“S-25防空导弹系统制导雷达站,N波段载波,波长10厘米”

我继续回答,现在,这些问题所围绕和涉及的范围已经大概在脑海中浮现出基本轮廓,他们关心的都是有关地空导弹系统的话题。

这些问题或者说方向,对绝大部分那个时代的中国人甚至苏联人来说,都如同天方夜谭般遥远,不过,我却比较了解。

这里,需要稍稍做些说明。

我本人曾经在旧时代的沪江市和石城市从事地下工作,在沪江市的掩护身份,就是圣约翰大学英国比较文学专业学生。

了解这所著名教会大学的朋友肯定知道,圣约翰的毕业生都可以流利的使用英文,甚至超过母语的熟练程度。

1949年1月份,我接到命令,通过特殊通道乘船去了大连,又从大连一路奔波,最后到了已经掌握在人民手里的远东著名城市,哈尔滨。

经过七个多月的集中语言学习和安全审查,我和班上的其他三十四名同学一起乘火车去了莫斯科。

在那里,我又和其他三人一块儿,进入著名的莫斯科大学,进修航空和空气动力学。

说实话,作为文科生,突然学习这种纯理工的东西,基本是不合适的,放在今天,根本无法想象。

但在那个特殊时代,要找到素质好,本身受过高等教育,信仰忠贞无任何历史问题的学生,那更是难上加难。

三年学习期满,就在准备前往高尔基市的飞机设计局实习的时候,我突然接到新调令,去莫斯科市中心的大使馆报道。

去了之后,我才弄明白,实习任务已经不存在,因为有新的学习生涯等着我去经历。

这次,我进的学校是“捷尔任斯基外国语言高等专科学校”,听起来很像是普通的外语学院,不过,它的上级部门却很特别,这就是“苏联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局”,也就是令西方特务和走狗闻风丧胆的“克格勃”第一局,既对外情报侦察总局。

您的位置 : 小说> 小说库> 最后一毫米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