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小说> 书库> 极简住

极简住

来源:网络

状态:连载中

作者:钱斌

主角:白居易元稹

微信阅读


精彩内容阅读

《周易·系辞》曰:“上古穴居而野处”,又《诗经·大雅·绵》有云:“民之初生,自土沮漆。古公亶父,陶复陶穴,未有家室。”郑玄笺注说:“未有寝庙,故覆穴而居。”中国悠久的史书传统,就这样为后人留下了如许珍贵的史前资料。“子曰:周监于二代,郁郁乎文哉,吾从周。”(《论语·八佾》)作为中国文明的主要源头,周文化大约发源于今天的陕西省中部渭河流域附近,后迁移至豳,即今陕西庆阳一带。区别于之前的夏禹、殷商文化,周文化几个主要的特点,其一尚农耕,奉上古农业神后稷为祖先,历经不窋、鞠陶、公刘三代,发展了农业生产,创造了先周的灿烂文化。“公刘虽在戎狄之间,复脩后稷之业,务耕种,行地宜……周道之兴自此始”(《史记·周本纪》),其二便是窑居,直至近代,陕西地区人民仍以土窑为基本的居住形态,现代化以后才逐渐被废弃。

陇东的黄土高原山大沟深,万壑纵横,《博物志》有云“南越巢居,北朔穴居,避寒暑也”,古代先民选择这种掘土为宅的居住方式,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是分不开的。考古学和人类学的研究成果表明,早期穴居分为两类:一是天然洞穴,主要流行在旧石器时代;再就是大体在新石器时代人类定居后而形成的“穴居”建筑。如西安半坡仰韶文化遗址中,房屋多呈方形或圆形半地穴模式,显然脱离天然洞穴不久。它表明人类已由山地“野处”聚集到平原定居、由狩猎采集进步到农耕垦植、由洞穴向地面过渡。而在公元前六千年左右,上古先民于黄土高原终于开始了营窑而居的历史。不同于原始蒙昧时代的穴居,窑居标志着人类文化进化的开端。陶复陶穴,陶通掏,陶穴即在平原立凿,即下沉式窑洞,又称地坑,先于平地垂直下挖形成窑院,院壁平凿形成窑洞,此型低于平地,故有“进村不见村,树冠露三分,麦垛星罗布,户户窑洞沉”之说;而陶复则在山台上旁凿,即靠崖式窑洞,更有上下叠层式,利用山坡高度差挖双窑,下层窑顶为上层窑前平地,正面形似“吕”字,另一说复为双,即纵深相连两间成套窑洞,同样被考古学证明了有所依凭。

今天的庆阳地区,仍可以见到如此式样多变的窑洞设计,有通风向阳的明窑、不占耕田的崖庄,冬暖夏凉的地坑,专用作贮藏的拐窑、窑窖等等。更应符合当地的自然条件,虽经千年而不废。“远来君子到此庄,莫笑土窑无厦房。虽然不是神仙洞,可爱冬暖夏又凉。”(清·惠登甲)在平凉与宁夏接壤处,有焉家坡,村中一古窑至今还承担着人类活动的重任。此窑宽处达7米,深达20余米,轿车在其中转旋无碍。而建于清时同治年间的米脂姜氏等庄园设计更是独具匠心,将北方的四合院和窑洞建筑结合在一起,美观大方而又气势恢宏。

您的位置 : 小说> 小说库> 极简住
返回顶部